從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


從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Labyrinth)中找回自我


壹、前言

在聖約翰科技大學美德空間內,靜波湖旁之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Labyrinth),係由葉鈺山建築師設計,毅興營造有限公司施工,於2008年7月15日完工。此工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之現代環境建構工程計畫之子計畫:校園環境潛在教育計畫—建立真、善、美、聖之校園景觀第二年工程,即「美德空間」—『默想式迷宮』。

蘿倫‧艾翠絲牧師(Rev. Dr. Lauren Artress)曾說:「迷宮是內在轉化的工具,是改造心靈的煉爐,是心理與靈魂神聖交會的藍圖,是光明統攝的場域,是寰宇跳躍的舞步,它是釋放更新儀典的核心。」

從西元四世紀以來,教堂內迷宮的設計,到十二世紀十架苦路之概念(本校已在95學年度教學卓越計畫完成),均以「行走式進行的默想」來提醒進入「神聖空間」的人,使其心靈澄淨、並用誠實敬虔來親近上帝。

在中世紀時重新發現了迷宮,因此設計了比古典的七圈迷宮更為複雜的形式,並廣為流傳,這裡所呈現的是一個十一圈,並分為四個象限的迷宮,這種迷宮大多設計在哥德式教 本文大部分均摘錄自:「迷宮中的冥想-西方靈修傳統再發現」(Walking a Sacred Path: rediscovering the Labyrinth as a spiritual tool),Rev. Dr. Lauren Artress 著,趙閔文譯。商周出版,1999年7月1日初版。

迷宮是單圈式或單路徑的設計,與一般遊戲迷宮(Maze)不同的是,路徑中無須作方向的選擇,唯一要做的是向上主開放你的心靈且信任祂,並在行走時降服於那位神聖的引領者。 迷宮是跨越宗教派別的,擁有信仰的人或是沒有特定信仰傳統的人都可以前來步行,許多人從步行經驗中找到信仰,也有些離開信仰許久的人因為步行再次找回信仰。

迷宮是種醫治,步行在迷宮中能帶給人「全人」的經驗-心理的、情緒的、靈性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經驗與體會,因為每個人與上主(或超越者)的關係都是獨特的。

有些專家認為以迷宮為工具的靈修風潮之所以興盛,乃是因為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現代人把自己關在自築的水泥迷宮裡,焦慮的找不到出路,所以才會重新重視「走迷宮」這種古老的靈修方法。換句話說,現代人的心裡一直渴望「迷宮」能提供一絲線索,幫助他們找回迷失的自我。迷宮的風行現象,正代表現代人既迷惘又徬徨,而且亟欲尋找出路的寫照。

從石頭上、山壁上、甚至洞穴中我們發現,人類從巨石文化時期開始,就已經開始使用「迷宮」了。在那個時期,「迷宮」可能是生命的象徵,因為它的基本構造是由一條長長的繩子,從中心向外一圈一圈地纏繞。有人認為這條纏繞的長繩正是蛇的形狀;蛇每年都會冬眠,之後就會脫掉一層完整的皮,以新的身體再度出現。這個過程象徵生命的結束與重生。而「迷宮」的中心被認為是母胎(子宮)的形狀,也是「生命力」最重要的象徵。

隨後,因為經濟制度的改變,許多擁有財寶的城邦紛紛建築防禦堅固的迷宮,儲存龐大的財富。也唯有強盛的城邦,才能擁有大批具有巧思的工匠,修築複雜的迷宮,把入侵的敵人困在裡面。因此當時有很多城邦都會在入口處畫上一個「迷宮」的圖形,用以恫嚇居心不良的人,警告他們不要輕舉妄動。也因此,迷宮變成「富強」的象徵。

接著,「迷宮」開始與「心靈」緊密結合;我們發現建築於第九世紀的義大利聖路加大教堂牆壁上,早就刻畫有迷宮的圖形。這個迷宮只有十八英吋,其目的乃是要人們進入教堂前,先用手指在圖形上行走,好讓心靈平靜下來,準備進入神聖的教堂。

十九世紀末期,人們以為文明已經到達巔峰,世界的一切問題都將因科學與技術的進步而一一獲得解決,然而他們卻料想不到在短短的幾年內,世界大戰一次比一次殘暴。終戰後,人們開始展開強烈的靈性追尋,以理性為基礎的傳統西方宗教已經無法滿足這些靈修者的需求,於是各式各樣的新興宗教隨之崛起,連傳統宗教也不得不向這些新興的靈修方法學習,嘗試幫助更多的靈性追尋者,同時也可以幫助

貳、行走迷宮的意義

迷宮的形狀通常是一種環形,迂迴而且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徑,從外緣到中心,再從中心回到外緣,路徑的大小足可讓人走進去。每個迷宮只有一條路徑。

一旦選擇進入迷宮,這條路徑就成為我們生命旅程的一種隱喻,把我們帶到迷宮 的中心,然後依循同樣路線,帶我們走回到迷宮的外緣。迷宮作為一種靈性的工 具,就意謂著它能喚醒我們,以深沉的律動把我們與自我、還有在內心呼喚的 「靈光」(Light)統合起來。在任由這些蜿蜒路徑引導我們前行的過程中,我們的 心靈就能找到治療與整全之道。

以象徵統一與整體的宇宙符號的圓圈為基礎,迷宮激發人類的想像力,並且引導我們建立起一種如萬花筒般的關係:個人和他人、和許多人,以及和整個 創造之間的關係。它喚醒我們本性中的直覺力,並且激發出人類心中對於連結的渴望並且回想起我們生命的目的。

迷宮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它能使我們直接體會神性(the Divine)。當你行走迷宮時,請你暫時放下自己平日的信仰與判斷。迷宮保存了中世紀「本體」(reality) 的本質意義:那是一種高度靠感官察覺(sensate)的世界,在其中沒有因為存在於理性與想像力、思想與感情、靈魂與精神之間的分裂所造成的苦惱。要有耐心,因為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新的領域或許會讓你有置身異地的感受。

行走迷宮可以使人達到「淨化」、「啟發」、與「合一」的三重目的。從迷宮的入口走向中心點時,我們會有謙卑的感覺,會放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企圖控制我們的事物,許多人眼淚會像水庫洩洪一般掉下來,會看輕自己的諸般限制,這個時候內心的創傷就能得到醫治,心靈得到淨化。當到達中心點的時候,我們的心智得到平靜,開始進入祈禱與冥想的狀態,我們逐漸洞悉自己的問題,潛在的生命因而得到啟發。當離開迷宮中心時,我們的冥想會產生一種堅實的力量,點燃了內在創造之火,讓身、心、靈得以合一。

參、行走迷宮的基本方法

當你準備好要走迷宮時,似乎最有用的一件事就是:你可以在某個片刻裡,反省自己處於生命旅程中的什麼位置。你可能想在那個時刻中,藉著寫下這些能夠包含你生命的變數,已掌握某些觀點。譬如「順利從學校畢業並找到工作之後,接下來要做什麼?結婚生子嗎?」這會幫助你找到生命的軸心。你可以把焦點放在一個問題上,或是去找一個能引導你在迷宮中產生問題或祈禱的敘述。要走迷宮時,有幾個基本的方法。

方法一:親切的關注
這是一種簡單的方法,只要讓心智平靜下來即可。當你的意識裡出現種種念頭時,讓它們去吧,不必加以干涉或受其影響。在走迷宮這種形式中,就是要讓親切的關注流經你全身。你可能發現眼淚奪框而出,或者會有平安的感覺。你的靈魂可能想要靜靜的獨處與休息。

方法二:提出一個問題
這個方法是要把焦點放在長久以來問自己的一個問題上。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裡,都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面對生命裡一道道難題,我們期待得到解答的線索,即使我們對此一無所知。在你為走迷宮所做的準備裡,有一部分是要把這些問題帶進你的意識與心智中。

在此,我們鼓勵想要走迷宮的人,可以約好你的朋友,彼此分享所要尋找的事。聆聽的一方可能會因為他們聽到的事,而想起一些自己說不出口的問題。從這個寂靜、微弱的內在聲音中,便有了聆聽的焦點與脈絡。此種歷程式冥想型態可以將圍繞在它周圍的種種問題加以放大,以便我們能更加了解。一旦真的進入這種情況,除了你的問題之外,其他的一切雜念都不必予以理會。我們的關注會引導這種的歷程。

我們帶進迷宮的問題,應該不屬於是非、對錯答案的範圍。在迷宮裡,沒有什麼魔術般神奇的事。它只是要我們張開意識,面對在自我當中能更直接對我們說話的深層(也許也是新的)部分。我們所明確陳述的問題要儘可能與家庭有關。毋須在字面上推敲它們,但要出自於我們生命存在的心靈,它們並非來自日常生活中鎖鎖碎碎的想法。

方法三:重複地頌念某句話
許多人在冥想時,會對自己一遍又一遍地說出一個字、一句片語或一段話。關於要使用怎樣的片語,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理論。那些學過基督教集中祈禱的默觀方法的人,所得到的建議是:要用不會引起任何正、負面情緒或念頭的一個字或或一段話,來幫助他們冥想。從別種語言而來的一個字,甚至是毫無意義的一段話,都能達到這個目的。當然字越簡短越好,像Abba這個在亞蘭語(Aramaic)中意思是「父親」的字就可一用。這種方法會讓騷動的心智忙於重複說這些字而分散注意力。

另一種方法是找一個有意義的片語-在你行走時,可以好好地念誦它。可以視時機的不同,選用不同的片語。譬如,基督徒可以邀請「聖靈」進入我們生命,說:「來啊,聖靈,請來到這裡。」有時可以提醒自己是宇宙之光的一部份,說:「我是宇宙之光的女兒。」或是:「上帝啊,請幫助我,好讓我記得我是宇宙之光的女兒。」有時可以說:「引導我吧,聖靈。」

在一個佛教傳統裡的冥想偈語:「願我安住心中;願我免於受苦;願我得到治療;願我身心平和。」也可以在心裡重複默念,對那些處於療癒過程的人們來說,特別有好處。

這些祈禱用的片語類似於一些肯定的話語,它們愈是在你的內在體驗中形成意義,幫助也就愈大。這種方法乃是要把焦點放在心智上,然而它的企圖是要參與心智的作用,而不是使心智分心。試著去體驗這兩種冥想方法的結果,然後再決定哪一種對你最有幫助。

方法四:閱讀聖經的經文或聖哲的靈性著作,並且謹記在心
在基督教的傳統裡,有三種方法可以認識上帝。首先是透過傳授知識,像是聖經的經文。其次是透過諸如禮拜的傳統儀式,以及那些前人聖哲所寫的靈性著作。最後則是透過持續不斷的啟示,或是聖靈的直接體悟。走迷宮可以強化第三種認識上帝的方法。然而迷宮也能用來當作深化我們對前兩種方法的認知與體會。

方法五:透過祈禱來求助
此種方法比較簡單,就是在走迷宮的整個過程中,只要一直祈禱就好。如果你的心裡負荷著某件異常沉重的事,迷宮會給予你很大的支持力量。你或許可能不認識上帝,但你卻願意嘗試對上帝說話,你可以想像正在寫給祂一封信,而信的開頭是:「親愛的上帝」或是「親愛的奧秘上主,我要和您說話……」。然後你可以把你心中所要說的話向上帝傾訴出來。迷宮是個神聖的空間,我們可以在這裡和上帝說話。

我們最容易遺忘的事情之一,就是請求上帝的幫助。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每天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特別是在走迷宮的時候。發問也就是要滋養我們自己的靈性。你可以在迷宮裡,傾洩你的心事,表現你的憤怒,享受你的歡笑,表達你的感激─或許最重要的是,說出你需要幫助的事。

當我們踏入迷宮時,可以一直禱告,祈求聖靈的幫助就好。還有,在迷宮中行走的時候,切記要調整呼吸,讓氣息平順的從身體裡進出,這時我們的心靈就能有更深的體驗,依如佛教「行禪」的境界。

 

茲將本校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使用說明如下:

在步入迷宮前請先短暫停留預備自己的心,先澄清思緒,並留意自己的呼吸,也為自己即將進行的默想獻上祈禱。接著請依照下面「行進默想」的三個階段進行:

1.交托(letting go):以緩慢的速度沿著路徑步向迷宮中心,這是沉澱思緒、排除憂慮,停止例行事務與放下一切的時刻-倒空自己的心思,察覺自己當下的身體狀態,將自我降服在上主面前。

2.領受(letting in):進入迷宮中心,停留並坐在石頭上,開始默想、祈禱、接受上主光照與特別的啟發。

3.再出發(letting out):帶著信心及盼望與上主所賜的平安走出迷宮-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肆、內心之道:三重奧秘計畫

在西方的基督教裡,對神祕之路概以「三重途徑」(Threefold path)稱之。

因為有著與上帝統合的深刻意義,所以這三重途徑是按照我們體驗的先後順序與發生的過程來定義的,它們是:淨化(Purgation),啟發(Illumination)與合一(Union)。

這種希望是為了得到自覺以及認識人與上帝的關係。在迷宮的設計中,也鮮活地崁入了這條路徑。

「就廣義而言,神秘主義是與終極本體(Ultimate Reality)交流的領悟。」在 基督教的神秘主義傳統裡,自我覺知與對上帝的認識是同一回事。如果你已經 深深走進你的內心世界,並且體會到存有的奧祕,那麼上帝的奧祕也會對你開顯。 了知自身存有的深奧,無論是光明面還是黑暗面,就能明白內在的靈性與神聖的 廣度。

從迷宮的入口走向其中時,淨化代表了這種奧祕途徑的第一個階段。Purgation是一個很古老的字,它的字根是「to Purge」--那是「放鬆」、「清空」與「平靜」的意思,它像水庫洩洪一樣。我們放掉會阻礙與內心裡更高力量溝通的東西。我們放棄我們企圖控制的事物。據信僧侶與朝聖者走在迷宮第一個階段中,他們會像在懺悔時一樣,雙膝跪下,在上帝面前謙卑不已。為了要來到神聖的造物主面前,無論我們是否能靈視到自身內在或外在的力量,都必須放棄日常生活中要辨識一切的想法。

啟發是三重途徑的第二個階段,我們可以在迷宮的中心找到它。通常人們到達迷宮中心時都會有些驚訝,因為這條漫長而曲折的路徑一路走來似乎是這麼的「不合邏輯」。一直要到我們抵達了迷宮中心,我們才曉得原來已經到了:人生的真相通常就是這樣。在此刻完全的當下中,便是理解時間潛能的關鍵。我們走進迷宮,並且使心智平靜之後,迷宮的中心就是一個可以冥想與祈禱的所在。人們會在這裡洞悉自己的問題,他們的生命得到啟發。我們在中心裡變得清楚而透明。如果我們帶著開放的心靈走進來,就能在那裡得到為我們準備好的禮物。

當我們離開迷宮中心時,合一也開始發生了,我們循著來時路往回走。在這個階段中,我們的冥想通常會產生一種堅實而有力量的感覺。許多人在迷宮中心都有一種重要的體驗,他們覺得走在這第三個階段裡,讓他們得以整合之前所得的洞察。有些人則覺得它點燃了內在的創造之火。它使洞察得到能量。它邀請我們,授權我們,甚至推使我們走向更真實的自己。當我們要在這個世界上表現才能時,它給了我們冒險的信心。

合一意謂了交流,或著說是與神聖的交流。在中世紀的神秘主義傳統裡,合一的意思就是完全被上帝所接納。僧侶在修道院裡,過的是在每天數小時的工作與祈禱中取得平衡的生活。我們今日面臨的挑戰也是同樣的東西。我們在工作與睡眠、家人與朋友,以及要不要注意我們的靈性生命等等問題上,掙扎著找出平衡之道。缺乏有組織、可以均分責任的社會,加上現今高漲的個人主義思想,使得找出平衡之道成為更加困難的工作。

伍、結語

有一個基督教的意象在迷宮裡被重新想像,那就是「筆直而狹窄」的路徑。迷宮的路徑是狹窄的,卻一點也不筆直。筆直而狹窄的意象就隱含著我們會犯錯、或是會迷路。生命的道路不好走,我們都會犯錯。即使有人犯了錯,也沒有多少人會超出上帝慈悲的範圍。在生命的道路中迷失,不僅是一種可能性,也是靈修之路上會遇到的體驗。我們通常無法了解,這條通往上帝寓所的道路是寬宏大方的,而走錯路也是旅途中的一部份。一旦我們意識到自己迷路了,我們就會再度找到我們的方向。迷宮的路徑也具有這種寬恕的精神。

評估你內心對一條筆直而狹窄路徑之預設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問問自己,在你的想像之中,「雅各的天梯」[1](Jacob’s Ladder )應該有多寬?我想在我們的心靈之眼中,它的寬度總是足以容人爬上。從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十九世紀英國詩人暨藝術家)令人驚嘆的畫作:「雅各的天梯」,畫裡這個從人間通達天堂的梯子,其寬度約與四線道的公路相同。梯子親切的飄動著,天堂、人間就這樣連在一起。人們手挽著手在上面輕鬆的漫遊,有人往上,有人往下。它傳達的是我們渴望去經歷到上帝的寬宏大量。

迷宮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寬廣而仁慈的路。它重新定義通往上帝的旅程:從一個自人間上達天堂的垂直觀點,變成一種所有人都在這條路上行走的平面觀點。垂直的路徑會使人掉進完美主義者的聯想裡;反之,平面的路徑所傳遞的訊息是,我們全部一起走在這條路上。

在許多宗教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朝聖」這個重要的儀式,信徒們無論如何也要脫離凡俗的地方,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神聖的中心。其實「行走迷宮」跟「朝聖」很類似,都是人類自發性的行為,當生活過得十分庸俗、無趣的時候,我們的潛意識就會不斷地提醒:「我們是不是被困住了?」「我們是不是忘記那條返回原鄉的路?」我們應該藉著「迷宮」這個朝聖的靈修工具,帶領自己進入內心深處,找回那股隱藏在自己身上的神聖力量,使我們不再迷惘,不再徬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在聖經創世記28章10-22節記載裡,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個梯子直立在地上,梯頂與天相連接,而上帝的使者就在梯子中上去下來。在本校降臨堂降臨彩繪玻璃下便有設計16組雅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