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聖約翰大學創辦人施約瑟主教


古人今惜~ 施約瑟主教

施約瑟(Samuel I. J. Schereschewsky),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創辦人,於 1831年5月6日出生於立陶宛的一個猶太家庭,幼年時父母雙亡,由其異母的兄長撫養,就讀於猶太人拉比學校,經由閱讀希伯來的新約聖經而改信基督教,後到德國等地讀書,1854年移居美國,先就讀於長老會的賓州西部神學院就讀,因為不滿加爾文神學而轉到美國聖公會紐約總神學院就讀(上學期來校服務的Jered 目前也就讀於這個神學院)。


畢業後隨即追隨聖公會第一任中國佈道區文惠廉主教來到中國,他從離開美國到中國上海登陸的半年間,由文惠廉指導華語,直到上岸時已經能以華語書寫,施約瑟具有語言天份,由於他的成長背景,他能掌握希伯來語,德語,波蘭語,英語,俄語,希臘語,蒙古語,漢語等語言,他也是個影響深遠的聖經翻譯者,與長老會裨治文等牧師一同翻譯了新約聖經,後又獨立翻譯了舊約聖經,並將新舊約合併為”舊新約聖經”(又稱二指版聖經,本校去年重新印刷出版),並獨立翻譯公禱文,進教要理問答等宗教經典。


在成為第三任主教前,施約瑟已經待在中國十餘年的時間,1857年抵達上海後,於1862年被文惠廉派駐北京,同時兼任美國公使館的中文秘書,同時間開始翻譯聖經,1875年施約瑟即被詢及擔任主教一職,但是他以拙於行政,且志在學術工作為由拒絕,然而經過幾番的邀約與溝通,他以建立一所教會大學為條件,接受了主教的職位,這是因為他堅持一致的神學教育才能統一對華傳教工作的理念與策略,同時必須透過學校來培育中國牧職,並擔任在中國傳教的工作,將福音落實於斯土才是宣教的長遠之道。


1877年10月他在紐約天恩堂被按立為中國佈道區第三任主教,將在上海的度恩(Duane Hall)與培雅(Baird Hall) 兩男子書院合併其教職員生,校名原本要以傳說中曾到亞洲(印度)宣教的多馬為名,但是後以與異教世界會通與傳教特長的使徒約翰來命名,期待這所新校扮演將基督信仰落實於華人社會的角色,1879年復活節(該年為4月14日)成立了「聖約翰書院」(St.John College),並擔任首任校長。1880年11月遠赴武昌視察當地教務時,因為操勞過度中風,隨即返回上海,1882年卸下主教職務,離開中國到日本,雖然幾近癱瘓,四肢與口舌都失去效用,但是他仍用他清晰的頭腦與仍能運作的二隻手指,堅持繼續他翻譯聖經的工作,一直到1906年去世為止。


施主教藉由他通曉各國語言文字的專長,畢生翻譯聖經經典,為華人世界留下寶貴的精神遺產,他短短五年主教任內,最重要也最花費心神的事工就是籌建聖約翰大學,藉此繼續栽培當地的教牧人才,並成為在華宣教的思想中心,但也因此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學校開辦後一年,即在五十歲壯年時中風,造成他必須極為辛勞的渡過他往後二十六年的歲月,施主教獻身基督,造福後人的情操,今日細思,倍覺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