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臨堂建築介紹與校史



聖約翰科技大學

降臨堂(亦稱王長齡主教紀念禮拜堂)
建築特色簡介
張員榮校牧


壹、前言
1967年由台灣聖公會王長齡主教創辦了著名的新埔工專(現為聖約翰科技大學)這所教會學校;接著在1970年台灣聖公會降臨堂傳道區正式成立在新埔工專校園內,其成立之目的,就是要針對校園內之師生傳福音。而教會學校之使命為:1.介紹教會信仰。2.強調身心靈全人教育。3.建立正確人生價值觀。4.培育高瞻遠矚世界觀。創校之初,學校外住戶不多,師生住校的人數頗多,教會在校園內來照顧、關懷教職員工生是必要的!


事實上,從陳金地會長(降臨堂第一任堂牧-1969年-1975年)以來之歷任堂牧包含:徐子賢會長、關燦康會長、龐得餘會長及林應求會長,他們同時也擔任校牧,積極與學校內教職員工生保持良好關係,進而宣揚福音。因此,學校也將校牧室列為正式的一級單位,並設置職員若干人,均由校方每年負責編列人事費用及教堂修繕、設備費用與各項事務費用,使得校牧室在校園內成為學生與學校的橋樑之外,更能扮演各處室職員工的良性融合劑!目前有許多台灣聖公會的會長、會吏均出自新埔工專的畢業生,這是我們應該感恩的!新埔工專在1993年改名為新埔工商專科學校,1999年改制為新埔技術學院,2003年更名為聖約翰技術學院及2005年升格為聖約翰科技大學;未來將以恢復「聖約翰大學」為努力爭取之最終目標。聖約翰科大(新埔)畢業生亦廣佈於工商業界,表現優異,在社會中繼續將所學用以服務社會,造福人群。
近十年來社會變遷迅速,學校附近新興社區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許多人陸續遷入,當然也包含了一些基督徒來到淡水至三芝一帶,他們要尋找教會,自然而然便來到外觀雄偉、造型特殊的降臨堂。由於降臨堂教友的快速成長,因此在2001年12月2日降臨堂正式由傳道區改為牧區,因此降臨堂事工策略,也由集中在校園事工開始往外發展,並以降臨堂為中心,半徑七公里之方圓地成為降臨堂牧區的範圍,即自淡水到本校以迄三芝與白沙灣,包含了興仁社區、日若山莊、淺水灣山莊、佛朗明歌社區等。
聖約翰科技大學教育宗旨是:「秉持科技與人文並重之原則,透過信、望、愛之具體實踐,期能達成真、善、美、聖之全人教育目標。」又其辦學理念則強調「敬天、愛人、惜物」,以實現「光與真理」的教會精神與校訓「德以輔才,學以致用」之教育目標。聖約翰科技大學依山傍海、空氣清新,又有優美的景色及宏偉的教堂。我們希望結合本校的創校精神,上海聖約翰大學辦學理念與基督宗教崇拜禮儀的特色,加上本校連續三年藉由教學卓越計畫之挹注,積極推動真、善、美、聖校園景觀的建立,尤其十架苦路、降臨彩繪玻璃工程與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等校園情境工程在2008年7月15日前相繼完成後,對於全校師生應可達到心靈淨化及情緒管理的目的;我們希望能更積極邀請世界各國人士進入本校參觀,以見證本校是一所注重身、心、靈平衡之全人教育的教會學校。



貳、降臨堂內外建築始末
第一階段(1967年至1988年)
聖約翰科技大學(原新埔工專-1967年成立)創辦人王長齡主教,於籌辦創校(1965年至1967年)期間,堪謂艱苦備嚐。其在緊迫之際,甚至出售私人產業,以渡難關,犧牲奉獻精神,由此可見。1970年4月27日,因心臟宿疾病逝高雄。為紀念其創校之辛勞,並表永恆的懷思,台灣聖公會除經各方友好之捐獻,更得美國總會之撥助專款,終於在校園高岡上興建「王長齡主教紀念禮拜堂」,亦即今日吾人所稱之「降臨堂」(代表基督將要再來)。

教堂由本校前董事也是上海聖約翰大學校友沈祖海學長設計,建築基地以王主教墓園為中心,做為教堂之聖壇;1972年4月30日上午十一時由吳舜文校長與嚴前總統家淦先生(當時為副總統)及葉公超博士共同破土興建,並在6月11日(聖巴拿巴日)下午三時由台灣聖公會龐德明主教主持奠基禮,1973年2月17日(王主教生日)下午二時舉行降臨堂新殿祝聖禮拜後正式啟用至今。堂頂高聳的大十字架,象徵著上主的平安與福佑降臨斯土,澤被萬民;教堂外觀中的拱形外牆,象徵農人的篛笠,代表著我們要深耕於此地;聖壇上方有一耶穌君王十字架高高垂掛,表達出耶穌基督將要再來的應許;聖壇的結構有一雙工業標記的手,代表著我們要將上帝賜給我們的恩賜奉獻給上主,也表示我們一直秉持科技與人文並重之原則,以實現本校校訓「德以輔才,學以致用」之教育目標;至於聖壇下則安息著王主教之遺體,從此典範長存。


第二階段(1988年至1997年)
1988年,在當時擔任校牧的林應求牧師(現任台灣聖公會聖約翰座堂牧正暨本校董事)規劃下,增添了降臨堂內至聖所上方天花板的彩繪壓克力,更刻畫出了上帝俯瞰垂憐一切,使得降臨堂面目一新。接著在1995年,由台灣聖公會葛培根(Rev. Dr. Peyton Craighill)會吏總(葛培根會吏總出生於中國江西省南昌,他的父親葛信仁主教(The Rt. Rev. Lloyd Craighill)當時是聖公會皖贛教區的主教,在中國獻身傳教34年(1915-1949)。葛培根會吏總在台灣神學教育上也服務了達21年,他曾擔任台南神學院副院長。)與名室內設計師杜文正先生,一同設計降臨堂內部整體空間之調整及空調設備,使教堂更加發揮功能並能有效使用空間,除崇拜場所外,會議室、副堂等均安排了適當空間,並在1997年9月7日完成使用。


第三階段(1997年迄今)
2002年10月起,藉由輔仁大學神學院胡國楨神父之協助,與室內設計師苗賢哲先生,一同和台灣聖公會賴榮信主教規劃了降臨堂門廳改善工程,將原門廳的空間分設兩入口處及一個洗禮池、一間聖器室、一間和好室,於2003年3月29日完成使用。2005年7月在財團法人聖保祿孝女會附設上智文化事業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石雕組黎志文教授協助下,本校在教堂四周新闢一條『十架苦路』,記載耶穌從最後晚餐到釘在十字架,直到復活,共有14座石雕,成為默想聖地,供基督宗教人士暨聖約翰科技大學全體師生使用。2007年4月,在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經費補助下,完成學生自主學習之現代環境建構工程計畫之子計畫:校園環境潛在教育計畫—建立真、善、美、聖之校園景觀第一年工程,即「神聖空間」—『十架苦路』之14座石雕燈光投射與音響及花卉草地樹木植栽及灑水系統等工程。

目前降臨堂聖壇上方之【降臨】彩繪玻璃,是從2005年10月起經由已退休之台灣聖公會葛培根(The Rev. Dr. Peyton Craighill))會吏總幫助下,邀請了美國Boston著名的設計師Mr. Lyn Hovey及Mr. Michio Ihara(日裔美國人)來為降臨堂進行彩繪玻璃工程設計,由Mr. Michio Ihara負責從降臨堂天花板處到聖壇上方往下設計「雅各天梯」,搭配Mr. Lyn Hovey在天花板最高處所設計的「天將黎明」之彩繪玻璃(降臨堂的「降臨(Advent)」代表基督將要再來,用「天將黎明」做象徵)。使得降臨堂原本往上矗立的造型,搭配「雅各天梯」上達天庭的理念,代表著祈禱者的祈禱連續不斷的上達天主,信徒們也要忍耐等候基督君王的將要來臨。因此,降臨堂整個內外設計連成一氣,也將聖約翰科技大學的教堂設計,推向世界一流。本工程是在2008年1月底完工,並於2月23日上午10時30分舉行【降臨】彩繪玻璃工程竣工感恩禮拜,同頌主恩。感恩禮拜由台灣聖公會賴榮信主教主持,葛培根會吏總講道,Mr. Lyn Hovey及其夫人也專程從美國來參加,當日共有中外來賓共計200人參加。此工程由實地勘察到規劃設計及完成施工共計兩年半。


在本校靜波湖旁之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係由葉鈺山建築師設計,毅興營造有限公司施工,於2008年7月15日完工。此工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之現代環境建構工程計畫之子計畫:校園環境潛在教育計畫—建立真、善、美、聖之校園景觀第二年工程,即「美德空間」—『默想式迷宮』。從西元四世紀以來,教堂內迷宮(labyrinth)的設計,到十二世紀十架苦路之概念(本校已在95學年度教學卓越計畫完成),均以「行走式的默想」來提醒進入「神聖空間」的人,使其心靈澄淨、並用誠實敬虔來親近上帝。在許多宗教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朝聖」這個重要的儀式,信徒們無論如何也要脫離世俗,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神聖中心。「迷宮」通常是一種環形的形狀,迂迴而且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徑,從外緣到中心,再從中心回到外緣,路徑的大小足可讓人走進去。


每個迷宮只是單一的路徑,一旦選擇進入「迷宮」,這條路徑就成為我們生命旅程的一種隱喻,把我們帶到迷宮的中心,然後依循同樣路線,帶我們走回「迷宮」的外緣;無須任何謀略與巧思,人們在裡面不會遇到死巷,也不會看到任何交錯的路線;這與一般人所認為的一種遊戲-迷宮(Maze)不同。「迷宮」可作為一種靈性的工具,意謂著它能喚醒我們,以深沈的律動把我們與自我、還有在內心呼喚的「靈光」(Light)統合起來。當我們心平氣和地走在「迷宮」的路徑上,我們的心靈就能找到治療與整全之道;換言之,行走「迷宮」可以使人達到「淨化」、「啟發」與「合一」的三重目的。因此,迷宮與苦路作為行動中的禮儀,是將群體中之個人藉由行進中的空間安排,將其心靈引領至澄靜、安寧之狀況;而獨處、靜默、祈禱,是「認識自己」的最好方法。我們是有靈魂的人,點綴著神性的光輝;認識自己就能尋得生命存在的莊嚴。生命之最深處,是我們的心靈、情感無從掌握體會的;然而,我們的靈魂既然有一位愛我們的上帝環伺在側,我們就能愛自己,也能向別人伸出愛的手。因此,這對於目前本校教職員工生不但可達到疏解壓力的效果,更能向上提升服務的熱誠與愛心。


參、降臨堂的象徵
一、教堂外部
(一)教堂前庭圖案
從校門通往降臨堂,在前庭上的地磚,設計有一特別的圖案,該圖案是由正中的一根大十架,以及四角落的四根小十架,加上中間部份的四組希臘字母而組成。中央的大十架稱為「權能十架」,而四邊的小十架,則是「東正教十架」。至於四組希臘字母乃是「耶穌基督得勝」的縮寫。
在顏色方面,除配合降臨堂及校門口的建築顏色景觀外;十字架所採用的白色乃象徵著純潔、光明和信心。而希臘字母採用黃色,乃意謂著上主神性、智慧和真理。綜合整個圖案及顏色的象徵,其所意欲傳達的乃是:耶穌基督藉著十字架的苦難,闡明了上帝對世人的慈悲;而祂又在上帝權能的庇蔭下復活得勝,從此十字架不再是羞辱,而是權能得勝的象徵。祂更應許必再榮耀降臨,克勝邪惡,召回上帝的子民,重投天父愛的懷抱。


(二)環繞教堂四周之「以祈禱紀念耶穌基督的十架苦路」
「十架苦路」14站,刻畫耶穌基督的受難、死亡與復活。引領我們在行進中默想與祈禱,讓與主同行的平安,逾越人生旅途的艱苦。


現將紀念耶穌之聖經苦路規劃並配合石刻浮雕記述如下:
第一處 「耶穌門徒,晚餐共融」(降臨堂外正前方左側地)-即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2章14-20節)

第二處 「耶穌憂悶,山園祈禱」(降臨堂外正前方左側地)-耶穌在最後晚餐結束後,到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祈禱。(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2章39-46節)

第三處 「耶穌何辜,判刑遭誣」(降臨堂左側草地)-「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就把祂捆綁,解去交給巡撫彼拉多。」(參新約聖經馬太福音27章1-2節,11-23節)

第四處 「耶穌含忍,兵士羞辱」(降臨堂左側草地)-「彼拉多將耶穌鞭打了,兵丁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祂頭上,給祂穿上紫袍;又挨近祂,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他們就用手掌打祂。」(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1-3節)

第五處 「耶穌背上,十字苦架」(降臨堂正後方草地)-「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16-17節)

第六處 「耶穌為我,受罪跌倒」(降臨堂正後方草地)-「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參舊約聖經以賽亞書53章3-8節)

第七處 「耶穌苦架,西門代背」(降臨堂正後方草地)-「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從鄉下來;他們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身上,叫他背著跟隨耶穌。」(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3章26節)

第八處 「耶穌慰勉,婦女勿慮」(降臨堂正後方草地)-「有許多百姓跟隨耶穌,內中有好些婦女,婦女們為祂號咷痛哭。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3章27-28節)

第九處 「耶穌被釘,衣衫盡分」(降臨堂右側草地)-「兵丁既然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就拿祂的衣服分為四分,每兵一分。」(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23-24節)

第十處 「耶穌允諾,悔盜同榮」(降臨堂右側草地)-「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笑祂,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上帝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3章39-43節)

第十一處 「耶穌囑徒,孝愛母親」(降臨堂右側草地)-「耶穌見母親和祂所愛的那門徒(本校校名中之使徒約翰)站在旁邊,就對祂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25-27節)

第十二處 「耶穌斷氣,刺透肋旁」(降臨堂右側草地)-「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有一個器皿盛滿了醋,放在那裏;他們就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祂口。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上帝了。有一個兵拿槍扎祂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28-34節)

第十三處 「耶穌遺體,門徒安葬」(降臨堂外正前方右側草地)-「巡撫彼拉多既從百夫長得知實情,就把耶穌的屍首賜給亞利馬太人約瑟,他是一個尊貴的議士。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裏;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參新約聖經馬可福音15章42-47節)

第十四處 「耶穌復活,天人永福」(降臨堂外正前方右側草地)-「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她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當記念祂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便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的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4章1-9節)

二、教堂內部
進堂入口處左右兩側分別為聖器室及和好(祈禱)室,中間為一八角形洗禮池。教堂中央則是聖壇,其上有「雅各天梯」垂飾物與「降臨彩繪玻璃」。洗禮池與聖壇標示著基督教兩大聖禮:洗禮與聖餐禮。而入口設計洗禮池,其意義在於提醒:藉由洗禮進入教會,成為肢體;而聖壇在教堂中央,卻提醒每一位耶穌門徒每主日來到主的聖桌前,彼此共融,同領耶穌聖體、寶血,滋養靈命,並往普天下傳福音。

(一)洗禮池:此八角形洗禮池意味著復活新生的含意:『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祂復活了。祂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上帝面前有無虧的良心。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上帝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祂。』(彼前三:18-22)因為第『八』天就是新的一週的第一天,(耶穌於棕枝主日進入聖城,在這週經歷受難、死亡和在主日復活),是耶穌復活的日子,也就是上帝藉著基督再創造宇宙,開始新天地的事實。


(二)教堂內座位擺設:以一『六角形』安排座位,均朝向聖壇(亦稱聖桌—代表耶穌基督的臨在)。聖經中的『七』象徵完全;『六』則代表了人因為犯罪成為不完全,靠十字架上的耶穌為我們死而復活,使我們成聖及完全。


(三)聖壇上方之「雅各天梯」垂飾物與「降臨彩繪玻璃」:彩繪玻璃是在瓜地馬拉由專業人士一片片吹出,再空運來台;「雅各天梯」垂飾物則由美國空運來台。裝設工程是由台灣江文良土木結構技師事務所主持結構設計及監造,並由成鎮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施工。誠如台灣聖公會賴榮信主教在2008年2月23日「降臨彩繪玻璃工程竣工感恩禮拜」中的祈禱:「上帝阿,我們感謝祢!藉著我們的祈禱、懇求,祢蒙福的聖子基督耶穌親自感動祢的僕人們,用從祢所得的恩賜,為主聖殿的彩繪玻璃有美好的設計,又保守這些建材的製作和運送,並引導整個工程的進行,直到完工。求祢祝福所有參與這項彩繪玻璃工程勞心勞力的人們,無論我們是生活在台灣或來自美國、瓜地馬拉、日本,更求祢接納我們此時在祢面前用讚美的心所舉辦的竣工感恩禮拜,讓我們齊聲宣揚祢奇異的恩典、奧秘與大愛。求主賜福以敬畏、謙卑、順服的心,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主、在生活中遵行主道的所有兒女與信徒,幫助、賜福我們在校園及社區中奉主名所作的工,都蒙主悅納、榮耀祢的名。阿們。」


肆、基督宗教的崇拜與禮儀

在基督宗教裡,我們承認自己的有限性,以致我們當為而不為,不當為的反去為,自己沒有力量行善,因此得罪了創造宇宙萬物且自有永有、全能、全知、全在充滿慈愛、憐憫與公義的天主上帝。因上帝愛世人,祂願意寬恕我們的軟弱,使我們靠著祂得以完全。耶穌來完成了人類救贖的工作(我們稱耶穌為基督,即救世主),教會因而建立,因此「教會」的功能如下:

1.「教會」是「上帝的子民」:亦即信徒崇拜是教會整個的活動,崇拜具團體性;每個信徒都要參與,信徒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要全人、全心投入。

2.「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是基督身體的肢體,彼此是共融的,是有職務的,在崇拜中的主角不僅是聖職人員,信徒也是崇拜中的一份子,都有他的角色與職務,缺一不可。

3.「教會」是「有司祭功能的團體」:教會是人類的代表,把上帝當得的頌揚、感謝、讚美獻給上帝。

4.「教會」要將人類的需要、痛苦放在上帝面前,透過祈禱向上帝呼求。故此,上帝是我們崇拜的對象。

5.「教會」要宣告:耶穌的受苦、死亡與復活之逾越奧蹟是基督徒的信仰及崇拜的核心。


基督宗教所謂的「祈禱」是邀請上帝進入我們生命中最深層和最需要關注的處境中,是用思想和行為、言語或默念對上帝應答。聖奧古斯丁說:「真實完全的祈禱無他,乃是愛」,所以「祈禱」是我們對上帝之愛的回應,它源於我們內心強烈感受到被屬於的愛,而非來自我們處心積慮的努力。因此,「祈禱」是由靜默與聆聽開始的,也是真正切實行動的起點。耶穌說:「上帝是個靈,所以要用心靈誠實拜祂。」基督徒相信在祈禱中保持心靈靜默,就能安歇在上主的懷中,讓上帝的靈真實臨在我們靈魂的寂靜裡,靠上帝的靈與上帝對話。這是一種在我們生命中使我們經驗到上帝的同在,這也是耶穌所說的從信任與分享生命出發的「合一」。「祈禱」與「崇拜」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 崇拜的意義

崇拜(Worship)-worth-ship-是一抽象名詞(quality of worth):是有價值的關係臨在人與上帝之間;對敬拜的對象表示出與其之間的價值觀。換言之,敬拜上帝就是表達出我們在上帝裡的生活價值,也就是說崇拜是基督徒與上帝同行,這應該是基督徒用敬虔的態度表現在每天的生活方式裡。聖經中許多的記載,皆與崇拜有關,而基督宗教的崇拜繼承了希伯來文化、希臘文化,以致於世界各種文化的影響。崇拜是普世性的,每一種文化皆有他們崇拜的方式,因此崇拜具有將大眾聚合在一起(群育)的功能。
禮儀(Ritual)與崇拜是密切相關的,崇拜需要透過禮儀來表達人與人、人與上帝的關係;崇拜也是天人合一的表徵,經由禮儀來反映生活的價值;中國人對禮儀概念應該是更具印象,並且更能瞭解其意義,這是與我們日常生活分不開的,例如:慶生、滿月、過年、過節、…等。禮儀表現出五倫關係,把社會聯結起來,建立出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亦即建立了一個有價值體系的團體生活。

二、 崇拜儀式的背景

基督宗教的禮儀代表上帝和人的相通,是人類心靈深處對上帝敬畏最高的表達,藉著儀式展現在人的眼前(包括了德、智、美育)。儀式像話語,是雙向的,一方面表現人內心深處的願望、敬畏,化之為祈禱;另一方面,將上帝對人的態度也表明出來,成為應許或警告。所有的宗教都在儀式上顯出他們所敬拜的對象是什麼樣子的。其實若從現代人類對文化的研究來看,一個民族的儀式和禮節無不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念和思想。聖經中摩西五經(舊約聖經前五卷)的宗教禮儀,對當時的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潔淨儀式、祭祀方法、會幕的設計形式和節期等等,無不反映出宗教信仰的本質。舊約聖經中最令人注目的宗教設施,莫過於「會幕」。會幕表徵了上帝與人同在,也顯明了上帝要求人有聖潔的生活。此外,全牲的「燔祭」表明完全的奉獻。「潔淨的條例」,「不可攙雜的定例」,提醒以色列民必須分別為聖。以色列人衣服的襚子(邊),表明了他們是屬於上帝的祭司,和「聖潔的選民」,這就好比現代人戴戒指、勳章、徽號一樣。
基督宗教(特別是天主教與聖公宗)的崇拜儀式中,有許多象徵的行動(許多事務是要以象徵才能傳達其超越的信息),而大多數的象徵是承襲自猶太人,只不過在使用時,重新賦予屬靈的意義。這樣的象徵有聯繫的作用,有肯定和認同的作用,有思考和表達的作用。「象徵」若得不到人的回應便是死的,就沒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教會就有雙重的任務,使崇拜更有意義:
1.使象徵標記更完善地表達出來;
2.教導信徒認識、領悟和掌握象徵標記的內容和意義,然後透過它來敬拜上帝。
二十世紀的末期,由於環境的改變及戰爭的影響,基督徒已不再留念過去,而產生了積極性的盼望-即基督的再臨;新禮儀運動開始強調對來世的盼望及上帝的審判。


伍、聖經中數字的意義
整個降臨堂許多建築設計中,有許多跟數字有關,現在先介紹基督宗教之數字意義如下:
「3」:在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出現11次。而在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中,曾有3位上帝使者訪視以色列的老祖宗亞伯拉罕,舊約聖經已經將「3」視為上帝的一種啟示。舊約是完全唯一神信仰的,但仍覺得用「3」表達上帝圓滿比較適合。先知書以賽亞描述上帝身旁的天使高呼:「聖哉!聖哉!聖哉!」也是三次。從舊約時代開始,「3」多多少少就是屬於描寫天上的數字。
「4」:在聖經啟示錄出現16次。通常「4」指的是地上四方,東西南北。
「7」:在聖經啟示錄出現54次。「7」是「3」加「4」,也就是「天」加「地」,所以是圓滿完全的意思。7燈:指上帝的7靈;7印,7號,7碗:指審判。在啟示錄記載上帝的作為都是用「7」來表示圓滿的;而敵對者都是缺陷的,也就是「7」的一半。如「7年」的一半是三年半,或是42個月,或是1260天。「7」也是轉變(「3」加「4」)的數字,它總是意味著人世間的事物與天上的事物結合,天堂與人間彼此產生關連。
「8」是個無盡的、永恆的數字,第八天是復活的日子,生命不再有夜晚。
「12」:在聖經啟示錄出現23次。指12使徒(耶穌的門徒)或是以色列12支派。「7」和「12」,都和「3」與「4」有關,「7」等於「3」加「4」,而「12」等於「3」乘「4」。「3」是上帝神性的圓滿,「4」指地上四方,所以「7」與「12」都有圓滿的意思。
「9」在許多語言中和「新」是相近的(novem-novis),而「新」就是為新的型態作準備,就像嬰兒初生之前要先在母親的肚子裡待9個月一樣。
「10」:在聖經啟示錄出現10次。是數目多的意思。


陸、「雅各天梯」垂飾物及「降臨彩繪玻璃」的意義
一、「雅各天梯」垂飾物
「雅各天梯」緣起聖經創世記第28章10-22節。降臨堂的聖壇是用大理石鋪成,上方搭配「雅各天梯」垂飾物,頗能讓人聯想到舊約聖經人物雅各(上帝給他改名為以色列)的真實故事:他行經一個地方,在一塊石頭上睡覺,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天,有上帝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賜福雅各,使雅各發現「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乃是上帝的殿,也是天的門。」他就給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就是上帝殿的意思〕。從「雅各天梯」上達天庭的理念,讓人們可以來到上帝的殿,也是天的門,藉由祈禱上達天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約翰福音1:51)耶穌祂就是那把梯子,把屬上帝的世界中之兩個面向,就是天上與地上,連接在一起。如果我們想要瞭解的不只是天上那個世界,還想要了解上帝如今把天上和地上連接在一起的方式,我們就必須聽耶穌的話,然後在祂現在所走的路上與祂同行。
自四世紀初基督教成為正式的國教,以致基督信仰和羅馬世界混雜,基督教轉向世界的幅度遠勝於世界就近基督教的改變。相應之下,許多熱切的信徒就逃往沙漠,至終投身修道院或女修院,以此遠離世界及活出符合信仰的生命。在此趨勢中,呂西亞的聖本篤(Benedict of Nursia,480年-543年)將新生引進基督教世界;他是西方教會的修道主義最重要的人物。西元529年,聖本篤在位於那不勒斯(Naples)與羅馬中間的卡西諾山(Monte Cassino)創立了一所修道院,且終老該地。在這座修道院中,聖本篤寫下他著名的【會規】(Rule)。

這套【聖本篤會規】勾勒出理想的修道生活之神學與靈感的基礎,同時也制訂修士的生活模式與組織,聖本篤列出為活出聖潔生活而設的清晰、直接和有效紀律。聖本篤並以「雅各天梯」為喻來探討謙虛的十二步。首先,聖本篤用耶穌的話向我們發出呼喚:「凡高抬自己的,必被降卑;凡自己謙卑的,必被升高。」(馬太福音23:12)接著他勉勵我們要達到謙虛的高處,就得攀爬「雅各天梯」,並在該處目睹眾天使上去下來。上升之道是謙虛;下降之道是驕傲。假如我們的心謙虛,你我就會被提至天堂,因為我們的身體和靈魂是代表梯子的兩端,而每一步是在謙虛中的一步。


1. 謙虛的第一步:敬畏上帝。
2. 謙虛的第二步:遵行上帝的旨意。
3. 謙虛的第三步:因愛上帝而順服他人。
4. 謙虛的第四步:忍耐到底。
5. 謙虛的第五步:謙卑認罪。
6. 謙虛的第六步:凡事滿足。
7. 謙虛的第七步:降卑自己。
8. 謙虛的第八步:遵守共同的會規。
9. 謙虛的第九步:保持緘默。
10. 謙虛的第十步:心靈謙虛。
11. 謙虛的第十一步:謹言慎行。
12. 謙虛的第十二步:表現謙遜。


聖本篤告訴我們登到以上謙虛步階的盡頭,就會來到上帝完全之愛中成為完全,並驅逐了我們內心所有的恐懼;假如我們因著對基督的愛而實踐它們,不久之後,就能以謙虛為生活的方式,發展出良善的習慣,並且在德性中獲得喜悅。

方濟沙雷[13](Francis de Sales,1567年-1622年)生於沙雷堡的一個貴族家庭,後於巴黎一所耶穌會學校受教育。他於1591年被按立為教士,於1602年他成為日內瓦的主教。方濟是位多產的作家,其作品對教會影響深遠。他將屬靈深度與道德關注結合起來,其緊密程度,是大部分作家難以企及的。他是比喻的巨匠,自由地透過簡單、日常的喻象,比如蜂和蜜,鳥和奶去描寫屬靈生命的種種奧秘。因著他深廣的影響,方濟被視作「西方教會的眾聖師」之一。他在「敬虔生活真諦」(Introduction to the Devout Life)一書中,說到:細看「雅各天梯」,因為那是敬虔生命的真實寫照。一條條橫檔緊扣梯身兩側,我們在其間往上攀爬。梯的兩側正是祈禱與聖禮,前者請求上帝的慈愛,後者將之賜下。梯上的橫檔是不同等級的愛德,我們藉以在各美德上邁進;一是透過給予鄰舍的各種扶助支持而下降,一是透過默觀上升至與上帝充滿著愛的契合。請你專注那些在這天梯上的人,他們不是擁有天使般之心的人,就是帶著人類形體的天使。他們並不年青,但看來如此,因為他們滿有生機和屬靈的活力。他們具有翅膀,可以在神聖的祈禱中拍翼高飛;他們也有雙足,可以帶著神聖和愛心的生命在人群間行走。他們的樣貌綻放美麗和喜悅,因為他們溫柔而謙和地接納萬事萬物。他們的腿、臂和頭部都一無遮掩,因為在其思想、情感和行動上,他們除了討上帝喜悅以外,再沒有別的動機或目的。他們身體其餘的部分都只蓋上一襲典雅輕盈的長袍,因為他們只以最純正和恰當的方式使用世界和世上的事物,只按自己情況所需而取用,如此方是敬虔的人。敬虔是喜樂中的喜樂、美德之后,因為這乃是美德的完成。不錯,敬虔正是那份甜美的芬芳,可以安慰人心又叫天使欣喜。

降臨堂內之「雅各天梯」垂飾物為16組金、銀色(白色乃象徵著純潔、光明和信心、喜樂。黃色,乃意謂著上主神性、智慧和真理。)垂飾物所構建出之梯子,從下往上搭配著46個銀色亮片(很像腳印,但設計師Mr. Michio Ihara 請參觀者自己想像其意向)。16是12加4,所以16組金、銀色垂飾物所構建出之雅各天梯,代表著地上四方的人(萬國萬民)要來到主的聖殿中,朝見全能、全知、全在的上主,使得生命活出圓滿,即成聖與完全;46也是12x3+10,代表著當人願意往上朝見上主時,將領受上主多多的圓滿祝福;46也是4x9+10,代表地上四方多而又多的人要來到上主面前為新的生活型態作準備,即靠著聖靈的更新成為新造的人。46也可代表「四活物各有六個翅膀,遍體內外都滿了眼睛;他們晝夜不住的說:『聖哉、聖哉、聖哉;主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示錄4章8節)。

在降臨堂左右投影銀幕上方隱密處各有兩盞投射燈,其燈光投射在降臨堂拱形牆面再反射在「雅各天梯」垂飾物上,再由垂飾物反射光至聖壇上,增加聖壇亮度,使得聖壇成為崇拜之焦點;同時,垂飾物也反射到天花板的鏡子上,使得天梯連續不斷到達上主所在。



二、「降臨彩繪玻璃」
教堂內安裝彩繪玻璃的意義,是希望把「上帝是光,耶穌是真光」之意義表達與呈現出來:

1.上帝的創造-「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上帝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創世記1:1-5)

2. 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日間雲柱,夜間火柱,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出埃及記13:21-22)

3.先知以賽亞預言耶穌誕生-「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以賽亞書9:2,6-7)


4.耶穌誕生-「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上帝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翰福音3:16-17)「在伯利恆之野地裏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上帝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2:8-14)顯現節是強調東方三博士(賢人)因為看到大光而跟隨大光指引來朝拜耶穌-「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那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的歡喜。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馬太福音2:1-2,9-11)。


5.耶穌是真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9,14)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12)「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4-16)
6.耶穌復活-「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豫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輥開了,他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他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路加福音24:1-6)
7.聖靈降臨-「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使徒行傳2:1-4)


降臨彩繪玻璃,設計成八角形分12面七層共計84片之彩繪玻璃組合而成,與地面上教堂入口之八角形洗禮池,相互呼應。「降臨(Advent)」代表基督將要再來,用「天將黎明」做象徵;所以,整個彩繪玻璃之色彩以上金下藍來呈現,因為天將黎明時,日頭衝破漫漫長夜,所以金色的光在上,藍(夜)色的光在下。另外,「降臨彩繪玻璃」設計師Mr. Lyn Hovey特別強調,光代表著溫暖,如同母親懷抱嬰兒,就是用母親身體的熱度來溫暖嬰兒;上帝要用光來表達祂對世人的慈愛,是永不改變的-「因為上帝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45)。

「降臨彩繪玻璃」上方配有8盞照明燈具來烘托出其日出彩繪效果,並在聖壇地面亦可看出其反射出之美麗色彩。「8」是個無盡的、永恆的數字,第八天是復活的日子,生命不再有夜晚。「7」與「12」都有圓滿的意思,而84是7x12,也是圓滿的意思。啟示錄21章10-20節記載著:「由上帝那裏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城中有上帝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有高大的牆,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城牆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藍寶石;第三是綠瑪瑙;第四是綠寶石;第五是紅瑪瑙;第六是紅寶石;第七是黃璧璽;第八是水蒼玉;第九是紅璧璽;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瑪瑙;第十二是紫晶。」

睿智的聖方濟沙雷說:「無論肉體或心智的淨化與醫治,有賴滴水成涓,透過刻苦努力和恆久忍耐,才得以更上層樓。雅各天梯上的天使有翅膀;可是,他們不賴以飛行,而是拾級上落。靈魂從罪中提升至歸服上帝,可比擬成黎明,拂曉不會立刻把黑暗驅趕掉,而是漸進地逐步掃除黑暗。」

因此,「雅各天梯」垂飾物及「降臨彩繪玻璃」所表現出具體的意義是:「上主救世工程在耶穌基督為世人死而復活中達到圓滿完全。」;同時,「雅各天梯」垂飾物及「降臨彩繪玻璃」提醒信徒們當用信心仰望上主,忍耐等候基督君王的將要來臨。



柒、結語
當我們齊聚降臨堂參加主日崇拜時[14],有下列幾個崇拜禮儀中之標記都在降臨堂室內設計中呈現出來,使得禮儀精神可以完全表現出來:

1.上帝與選民立約的標記-「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說:你看,這是立約的血,是耶和華按這一切話與你們立約的憑據。摩西、亞倫、拿答、亞比戶、並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上了山。他們看見以色列的上帝,祂下彷彿有平鋪的藍寶石,如同天色明淨。祂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他們觀看上帝,他們又喫又喝。」(出埃及記24:8-11)即「一些人在上帝面前一起吃,一起喝」這是立約的筵席;「一起吃喝」是最主要的象徵-觀看(瞻望)上帝。上帝與我們立約。「約」(covenant)這個字有「聚集」的意思。

上帝願意與我們同在。舊約聖經有很多故事,表明上帝是保護我們、擊打敵人的上帝;是救我們免於危險,帶領我們得自由的上帝。上帝是為我們的上帝(God-for-us)。耶穌降世,顯示了約的新層面。在耶穌裡,上帝像我們一樣,出生、長大成熟、生活、受苦、死亡。上帝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God-with-us)。最後,耶穌離世之時,應許賜下聖靈。上帝在聖靈裡顯明了約的全貌。上帝願意與我們親近,猶如呼吸之於我們。上帝願意在我們裡面吹氣,以致我們的一切所言、所思、所行,都是上帝所啟發的。上帝是在我們裡面的上帝(God-within-us)。所以,上帝的「約」顯明,祂何等愛我們。「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這是憐恤你的耶和華說的。」(以賽亞書54:10)

2.四福音-「我(啟示錄作者-使徒約翰)觀看,見天上有門開了,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寶座上;寶座前好像一個玻璃海如同水晶;寶座中和寶座周圍有四個活物,前後遍體都滿了眼睛。第一個活物像獅子(馬可福音)、第二個像牛犢(路加福音)、第三個臉面像人(馬太福音)、第四個像飛鷹(約翰福音)。」(啟示錄4:1-2,6-7)

3.洗禮-「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祂開了,祂就看見上帝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祂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3:16-17)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翰福音3:5)

4.聖餐-「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哥林多前書11:23-25)

5.全體會眾在上主面前共融,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四活物各有六個翅膀,遍體內外都滿了眼睛;他們晝夜不住的說:聖哉、聖哉、聖哉、主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每逢四活物將榮耀、尊貴、感謝、歸給那坐在寶座上,活到永永遠遠者的時候,那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坐寶座的面前,敬拜那活到永永遠遠的,又把他們的冠冕放在寶座前,說: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祢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祢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祢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示錄4:8-11)
當我們在參觀降臨彩繪玻璃及「雅各天梯」垂飾物時,也一同思考著上帝對我們永不改變的善意與永遠的愛-「耶和華向以色列〔原文作我〕顯現,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利米書31:3)藉由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讓我們親身經驗到主的慈愛,更經歷聖靈的引導與感動,使我們願意說:「主阿,我願祢來成為我生命的救主,我願意把我生命的主權交給祢掌管。阿們。」



參考文獻
【1】張員榮、宋宏一、陳玉海「建立校園內行動中默想之景觀-從基督宗教角度談起-」聖約翰學報第二十二期,台北,2005年8月,頁451-466。

【2】陳玉海、張員榮「上海聖約翰大學辦學理念初探」,聖約翰學報第二十一期,台北,2004年9月,頁222-231。

【3】新埔三十年-中華民國五十六年至八十六年,新埔工商專科學校編輯委員會,台北,新埔工商專科學校,1998年5月。

【4】Lauren Artress,「迷宮中的默想」,趙閔文譯,台北,商周出版社,1999年7月。

【5】Richard J. Foster & James Bryan Smith,「Devotional Classics-屬靈操練之旅」,袁達志、陶婉儀譯,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 2005年10月第二次印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Lauren Artress,「迷宮中的默想」,趙閔文譯,台北,商周出版社,1999年7月。
[2] Lauren Artress,「迷宮中的默想」,趙閔文譯,台北,商周出版社,1999年7月,頁88-89。
[3] Lauren Artress,「迷宮中的默想」,趙閔文譯,台北,商周出版社,1999年7月,頁14-15。
[4] Henri J.M. Nouwen,心靈麵包,徐成德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9年3月。頁81-82。
[5]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4章24節。
[6]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7章21節。
[7] 舊約聖經出埃及記25-40章。
[8] 舊約聖經利未記第一章。
[9] 舊約聖經利未記11章;申命記14章。
[10] 舊約聖經利未記19章19節;申命記22章9-11節。
[11] 舊約聖經民數記15章38-41節;申命記22章12節。
[12] Richard J. Foster & James Bryan Smith,「Devotional Classics-屬靈操練之旅」,袁達志、陶婉儀譯,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 2005年10月第二次印刷。頁241-245。
[13] Richard J. Foster & James Bryan Smith,「Devotional Classics-屬靈操練之旅」,袁達志、陶婉儀譯,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 2005年10月第二次印刷。頁43-47。
[14] 降臨堂主日崇拜在上午10時舉行,崇拜後一起用午餐。週一至週五每天上午7時45分至8時15分在大堂與小聖堂安排了默想祈禱、早禱、聖餐、早禱、默想祈禱等活動。週三下午3時是教師團契聚會,週四中午是教職員詩班練唱,週五中午是教職員團契聚會。週一至週三下午5時是學生晚禱時間,週四晚上6時至8時為學生團契聚會時間;以上這些聚會時間歡迎大家參加。教堂在每天上午7時開放,歡迎入內靜坐、默想與祈禱;若需要教堂牧師協談請由教堂內服務人員通知牧師即可。

耶穌十架苦路步行默想十四處


環繞教堂四周之
「以祈禱紀念耶穌基督的十架苦路」

「十架苦路」14站,刻畫耶穌基督的受難、死亡與復活。引領我們在行進中默想與祈禱,讓與主同行的平安,逾越人生旅途的艱苦。

現將紀念耶穌之聖經苦路規劃並配合石刻浮雕記述如下:

第一處 「耶穌門徒,晚餐共融」
(降臨堂外正前方左側地)-即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2章14-20節)
第二處 「耶穌憂悶,山園祈禱」
(降臨堂外正前方左側地)-耶穌在最後晚餐結束後,到橄欖山上的客西馬尼園祈禱。(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2章39-46節)
第三處 「耶穌何辜,判刑遭誣」
(降臨堂左側草地)-「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就把祂捆綁,解去交給巡撫彼拉多。」(參新約聖經馬太福音27章1-2節,11-23節)
 
第四處 「耶穌含忍,兵士羞辱」

(降臨堂左側草地)-「彼拉多將耶穌鞭打了,兵丁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祂頭上,給祂穿上紫袍;又挨近祂,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他們就用手掌打祂。」(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1-3節)
 
第五處 「耶穌背上,十字苦架」

(降臨堂正後方草地)-「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16-17節)
第六處 「耶穌為我,受罪跌倒」
(降臨堂正後方草地)-「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參舊約聖經以賽亞書53章3-8節)
 
第七處 「耶穌苦架,西門代背」

(降臨堂正後方草地)-「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從鄉下來;他們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身上,叫他背著跟隨耶穌。」(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3章26節)

第八處 「耶穌慰勉,婦女勿慮」
(降臨堂正後方草地)-「有許多百姓跟隨耶穌,內中有好些婦女,婦女們為祂號咷痛哭。
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3章27-28節)
 
第九處 「耶穌被釘,衣衫盡分」

(降臨堂右側草地)-「兵丁既然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就拿祂的衣服分為四分,每兵一分。」(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23-24節)

第十處 「耶穌允諾,悔盜同榮」
(降臨堂右側草地)-「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笑祂, 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上帝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 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3章39-43節)

第十一處 「耶穌囑徒,孝愛母親」
(降臨堂右側草地)-「耶穌見母親和祂所愛的那門徒(本校校名中之使徒約翰)站在旁邊 ,就對祂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
(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25-27節)

第十二處 「耶穌斷氣,刺透肋旁」
(降臨堂右側草地)-「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 就說:『我渴了。』有一個器皿盛滿了醋,放在那裏;他們就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祂口。耶穌嘗了那醋, 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上帝了。有一個兵拿槍扎祂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
(參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9章28-34節)

第十三處 「耶穌遺體,門徒安葬」
(降臨堂外正前方右側草地)-「巡撫彼拉多既從百夫長得知實情,
就把耶穌的屍首賜給亞利馬太人約瑟,他是一個尊貴的議士。
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裏;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參新約聖經馬可福音15章42-47節)

第十四處 「耶穌復活,天人永福」
(降臨堂外正前方右側草地)-「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 來到墳墓前,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 ,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她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
當記念祂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
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便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的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參新約聖經路加福音24章1-9節)


從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


從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Labyrinth)中找回自我


壹、前言

在聖約翰科技大學美德空間內,靜波湖旁之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Labyrinth),係由葉鈺山建築師設計,毅興營造有限公司施工,於2008年7月15日完工。此工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之現代環境建構工程計畫之子計畫:校園環境潛在教育計畫—建立真、善、美、聖之校園景觀第二年工程,即「美德空間」—『默想式迷宮』。

蘿倫‧艾翠絲牧師(Rev. Dr. Lauren Artress)曾說:「迷宮是內在轉化的工具,是改造心靈的煉爐,是心理與靈魂神聖交會的藍圖,是光明統攝的場域,是寰宇跳躍的舞步,它是釋放更新儀典的核心。」

從西元四世紀以來,教堂內迷宮的設計,到十二世紀十架苦路之概念(本校已在95學年度教學卓越計畫完成),均以「行走式進行的默想」來提醒進入「神聖空間」的人,使其心靈澄淨、並用誠實敬虔來親近上帝。

在中世紀時重新發現了迷宮,因此設計了比古典的七圈迷宮更為複雜的形式,並廣為流傳,這裡所呈現的是一個十一圈,並分為四個象限的迷宮,這種迷宮大多設計在哥德式教 本文大部分均摘錄自:「迷宮中的冥想-西方靈修傳統再發現」(Walking a Sacred Path: rediscovering the Labyrinth as a spiritual tool),Rev. Dr. Lauren Artress 著,趙閔文譯。商周出版,1999年7月1日初版。

迷宮是單圈式或單路徑的設計,與一般遊戲迷宮(Maze)不同的是,路徑中無須作方向的選擇,唯一要做的是向上主開放你的心靈且信任祂,並在行走時降服於那位神聖的引領者。 迷宮是跨越宗教派別的,擁有信仰的人或是沒有特定信仰傳統的人都可以前來步行,許多人從步行經驗中找到信仰,也有些離開信仰許久的人因為步行再次找回信仰。

迷宮是種醫治,步行在迷宮中能帶給人「全人」的經驗-心理的、情緒的、靈性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經驗與體會,因為每個人與上主(或超越者)的關係都是獨特的。

有些專家認為以迷宮為工具的靈修風潮之所以興盛,乃是因為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現代人把自己關在自築的水泥迷宮裡,焦慮的找不到出路,所以才會重新重視「走迷宮」這種古老的靈修方法。換句話說,現代人的心裡一直渴望「迷宮」能提供一絲線索,幫助他們找回迷失的自我。迷宮的風行現象,正代表現代人既迷惘又徬徨,而且亟欲尋找出路的寫照。

從石頭上、山壁上、甚至洞穴中我們發現,人類從巨石文化時期開始,就已經開始使用「迷宮」了。在那個時期,「迷宮」可能是生命的象徵,因為它的基本構造是由一條長長的繩子,從中心向外一圈一圈地纏繞。有人認為這條纏繞的長繩正是蛇的形狀;蛇每年都會冬眠,之後就會脫掉一層完整的皮,以新的身體再度出現。這個過程象徵生命的結束與重生。而「迷宮」的中心被認為是母胎(子宮)的形狀,也是「生命力」最重要的象徵。

隨後,因為經濟制度的改變,許多擁有財寶的城邦紛紛建築防禦堅固的迷宮,儲存龐大的財富。也唯有強盛的城邦,才能擁有大批具有巧思的工匠,修築複雜的迷宮,把入侵的敵人困在裡面。因此當時有很多城邦都會在入口處畫上一個「迷宮」的圖形,用以恫嚇居心不良的人,警告他們不要輕舉妄動。也因此,迷宮變成「富強」的象徵。

接著,「迷宮」開始與「心靈」緊密結合;我們發現建築於第九世紀的義大利聖路加大教堂牆壁上,早就刻畫有迷宮的圖形。這個迷宮只有十八英吋,其目的乃是要人們進入教堂前,先用手指在圖形上行走,好讓心靈平靜下來,準備進入神聖的教堂。

十九世紀末期,人們以為文明已經到達巔峰,世界的一切問題都將因科學與技術的進步而一一獲得解決,然而他們卻料想不到在短短的幾年內,世界大戰一次比一次殘暴。終戰後,人們開始展開強烈的靈性追尋,以理性為基礎的傳統西方宗教已經無法滿足這些靈修者的需求,於是各式各樣的新興宗教隨之崛起,連傳統宗教也不得不向這些新興的靈修方法學習,嘗試幫助更多的靈性追尋者,同時也可以幫助

貳、行走迷宮的意義

迷宮的形狀通常是一種環形,迂迴而且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徑,從外緣到中心,再從中心回到外緣,路徑的大小足可讓人走進去。每個迷宮只有一條路徑。

一旦選擇進入迷宮,這條路徑就成為我們生命旅程的一種隱喻,把我們帶到迷宮 的中心,然後依循同樣路線,帶我們走回到迷宮的外緣。迷宮作為一種靈性的工 具,就意謂著它能喚醒我們,以深沉的律動把我們與自我、還有在內心呼喚的 「靈光」(Light)統合起來。在任由這些蜿蜒路徑引導我們前行的過程中,我們的 心靈就能找到治療與整全之道。

以象徵統一與整體的宇宙符號的圓圈為基礎,迷宮激發人類的想像力,並且引導我們建立起一種如萬花筒般的關係:個人和他人、和許多人,以及和整個 創造之間的關係。它喚醒我們本性中的直覺力,並且激發出人類心中對於連結的渴望並且回想起我們生命的目的。

迷宮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它能使我們直接體會神性(the Divine)。當你行走迷宮時,請你暫時放下自己平日的信仰與判斷。迷宮保存了中世紀「本體」(reality) 的本質意義:那是一種高度靠感官察覺(sensate)的世界,在其中沒有因為存在於理性與想像力、思想與感情、靈魂與精神之間的分裂所造成的苦惱。要有耐心,因為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新的領域或許會讓你有置身異地的感受。

行走迷宮可以使人達到「淨化」、「啟發」、與「合一」的三重目的。從迷宮的入口走向中心點時,我們會有謙卑的感覺,會放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企圖控制我們的事物,許多人眼淚會像水庫洩洪一般掉下來,會看輕自己的諸般限制,這個時候內心的創傷就能得到醫治,心靈得到淨化。當到達中心點的時候,我們的心智得到平靜,開始進入祈禱與冥想的狀態,我們逐漸洞悉自己的問題,潛在的生命因而得到啟發。當離開迷宮中心時,我們的冥想會產生一種堅實的力量,點燃了內在創造之火,讓身、心、靈得以合一。

參、行走迷宮的基本方法

當你準備好要走迷宮時,似乎最有用的一件事就是:你可以在某個片刻裡,反省自己處於生命旅程中的什麼位置。你可能想在那個時刻中,藉著寫下這些能夠包含你生命的變數,已掌握某些觀點。譬如「順利從學校畢業並找到工作之後,接下來要做什麼?結婚生子嗎?」這會幫助你找到生命的軸心。你可以把焦點放在一個問題上,或是去找一個能引導你在迷宮中產生問題或祈禱的敘述。要走迷宮時,有幾個基本的方法。

方法一:親切的關注
這是一種簡單的方法,只要讓心智平靜下來即可。當你的意識裡出現種種念頭時,讓它們去吧,不必加以干涉或受其影響。在走迷宮這種形式中,就是要讓親切的關注流經你全身。你可能發現眼淚奪框而出,或者會有平安的感覺。你的靈魂可能想要靜靜的獨處與休息。

方法二:提出一個問題
這個方法是要把焦點放在長久以來問自己的一個問題上。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裡,都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面對生命裡一道道難題,我們期待得到解答的線索,即使我們對此一無所知。在你為走迷宮所做的準備裡,有一部分是要把這些問題帶進你的意識與心智中。

在此,我們鼓勵想要走迷宮的人,可以約好你的朋友,彼此分享所要尋找的事。聆聽的一方可能會因為他們聽到的事,而想起一些自己說不出口的問題。從這個寂靜、微弱的內在聲音中,便有了聆聽的焦點與脈絡。此種歷程式冥想型態可以將圍繞在它周圍的種種問題加以放大,以便我們能更加了解。一旦真的進入這種情況,除了你的問題之外,其他的一切雜念都不必予以理會。我們的關注會引導這種的歷程。

我們帶進迷宮的問題,應該不屬於是非、對錯答案的範圍。在迷宮裡,沒有什麼魔術般神奇的事。它只是要我們張開意識,面對在自我當中能更直接對我們說話的深層(也許也是新的)部分。我們所明確陳述的問題要儘可能與家庭有關。毋須在字面上推敲它們,但要出自於我們生命存在的心靈,它們並非來自日常生活中鎖鎖碎碎的想法。

方法三:重複地頌念某句話
許多人在冥想時,會對自己一遍又一遍地說出一個字、一句片語或一段話。關於要使用怎樣的片語,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理論。那些學過基督教集中祈禱的默觀方法的人,所得到的建議是:要用不會引起任何正、負面情緒或念頭的一個字或或一段話,來幫助他們冥想。從別種語言而來的一個字,甚至是毫無意義的一段話,都能達到這個目的。當然字越簡短越好,像Abba這個在亞蘭語(Aramaic)中意思是「父親」的字就可一用。這種方法會讓騷動的心智忙於重複說這些字而分散注意力。

另一種方法是找一個有意義的片語-在你行走時,可以好好地念誦它。可以視時機的不同,選用不同的片語。譬如,基督徒可以邀請「聖靈」進入我們生命,說:「來啊,聖靈,請來到這裡。」有時可以提醒自己是宇宙之光的一部份,說:「我是宇宙之光的女兒。」或是:「上帝啊,請幫助我,好讓我記得我是宇宙之光的女兒。」有時可以說:「引導我吧,聖靈。」

在一個佛教傳統裡的冥想偈語:「願我安住心中;願我免於受苦;願我得到治療;願我身心平和。」也可以在心裡重複默念,對那些處於療癒過程的人們來說,特別有好處。

這些祈禱用的片語類似於一些肯定的話語,它們愈是在你的內在體驗中形成意義,幫助也就愈大。這種方法乃是要把焦點放在心智上,然而它的企圖是要參與心智的作用,而不是使心智分心。試著去體驗這兩種冥想方法的結果,然後再決定哪一種對你最有幫助。

方法四:閱讀聖經的經文或聖哲的靈性著作,並且謹記在心
在基督教的傳統裡,有三種方法可以認識上帝。首先是透過傳授知識,像是聖經的經文。其次是透過諸如禮拜的傳統儀式,以及那些前人聖哲所寫的靈性著作。最後則是透過持續不斷的啟示,或是聖靈的直接體悟。走迷宮可以強化第三種認識上帝的方法。然而迷宮也能用來當作深化我們對前兩種方法的認知與體會。

方法五:透過祈禱來求助
此種方法比較簡單,就是在走迷宮的整個過程中,只要一直祈禱就好。如果你的心裡負荷著某件異常沉重的事,迷宮會給予你很大的支持力量。你或許可能不認識上帝,但你卻願意嘗試對上帝說話,你可以想像正在寫給祂一封信,而信的開頭是:「親愛的上帝」或是「親愛的奧秘上主,我要和您說話……」。然後你可以把你心中所要說的話向上帝傾訴出來。迷宮是個神聖的空間,我們可以在這裡和上帝說話。

我們最容易遺忘的事情之一,就是請求上帝的幫助。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每天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特別是在走迷宮的時候。發問也就是要滋養我們自己的靈性。你可以在迷宮裡,傾洩你的心事,表現你的憤怒,享受你的歡笑,表達你的感激─或許最重要的是,說出你需要幫助的事。

當我們踏入迷宮時,可以一直禱告,祈求聖靈的幫助就好。還有,在迷宮中行走的時候,切記要調整呼吸,讓氣息平順的從身體裡進出,這時我們的心靈就能有更深的體驗,依如佛教「行禪」的境界。

 

茲將本校靈修步道-默想式迷宮使用說明如下:

在步入迷宮前請先短暫停留預備自己的心,先澄清思緒,並留意自己的呼吸,也為自己即將進行的默想獻上祈禱。接著請依照下面「行進默想」的三個階段進行:

1.交托(letting go):以緩慢的速度沿著路徑步向迷宮中心,這是沉澱思緒、排除憂慮,停止例行事務與放下一切的時刻-倒空自己的心思,察覺自己當下的身體狀態,將自我降服在上主面前。

2.領受(letting in):進入迷宮中心,停留並坐在石頭上,開始默想、祈禱、接受上主光照與特別的啟發。

3.再出發(letting out):帶著信心及盼望與上主所賜的平安走出迷宮-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肆、內心之道:三重奧秘計畫

在西方的基督教裡,對神祕之路概以「三重途徑」(Threefold path)稱之。

因為有著與上帝統合的深刻意義,所以這三重途徑是按照我們體驗的先後順序與發生的過程來定義的,它們是:淨化(Purgation),啟發(Illumination)與合一(Union)。

這種希望是為了得到自覺以及認識人與上帝的關係。在迷宮的設計中,也鮮活地崁入了這條路徑。

「就廣義而言,神秘主義是與終極本體(Ultimate Reality)交流的領悟。」在 基督教的神秘主義傳統裡,自我覺知與對上帝的認識是同一回事。如果你已經 深深走進你的內心世界,並且體會到存有的奧祕,那麼上帝的奧祕也會對你開顯。 了知自身存有的深奧,無論是光明面還是黑暗面,就能明白內在的靈性與神聖的 廣度。

從迷宮的入口走向其中時,淨化代表了這種奧祕途徑的第一個階段。Purgation是一個很古老的字,它的字根是「to Purge」--那是「放鬆」、「清空」與「平靜」的意思,它像水庫洩洪一樣。我們放掉會阻礙與內心裡更高力量溝通的東西。我們放棄我們企圖控制的事物。據信僧侶與朝聖者走在迷宮第一個階段中,他們會像在懺悔時一樣,雙膝跪下,在上帝面前謙卑不已。為了要來到神聖的造物主面前,無論我們是否能靈視到自身內在或外在的力量,都必須放棄日常生活中要辨識一切的想法。

啟發是三重途徑的第二個階段,我們可以在迷宮的中心找到它。通常人們到達迷宮中心時都會有些驚訝,因為這條漫長而曲折的路徑一路走來似乎是這麼的「不合邏輯」。一直要到我們抵達了迷宮中心,我們才曉得原來已經到了:人生的真相通常就是這樣。在此刻完全的當下中,便是理解時間潛能的關鍵。我們走進迷宮,並且使心智平靜之後,迷宮的中心就是一個可以冥想與祈禱的所在。人們會在這裡洞悉自己的問題,他們的生命得到啟發。我們在中心裡變得清楚而透明。如果我們帶著開放的心靈走進來,就能在那裡得到為我們準備好的禮物。

當我們離開迷宮中心時,合一也開始發生了,我們循著來時路往回走。在這個階段中,我們的冥想通常會產生一種堅實而有力量的感覺。許多人在迷宮中心都有一種重要的體驗,他們覺得走在這第三個階段裡,讓他們得以整合之前所得的洞察。有些人則覺得它點燃了內在的創造之火。它使洞察得到能量。它邀請我們,授權我們,甚至推使我們走向更真實的自己。當我們要在這個世界上表現才能時,它給了我們冒險的信心。

合一意謂了交流,或著說是與神聖的交流。在中世紀的神秘主義傳統裡,合一的意思就是完全被上帝所接納。僧侶在修道院裡,過的是在每天數小時的工作與祈禱中取得平衡的生活。我們今日面臨的挑戰也是同樣的東西。我們在工作與睡眠、家人與朋友,以及要不要注意我們的靈性生命等等問題上,掙扎著找出平衡之道。缺乏有組織、可以均分責任的社會,加上現今高漲的個人主義思想,使得找出平衡之道成為更加困難的工作。

伍、結語

有一個基督教的意象在迷宮裡被重新想像,那就是「筆直而狹窄」的路徑。迷宮的路徑是狹窄的,卻一點也不筆直。筆直而狹窄的意象就隱含著我們會犯錯、或是會迷路。生命的道路不好走,我們都會犯錯。即使有人犯了錯,也沒有多少人會超出上帝慈悲的範圍。在生命的道路中迷失,不僅是一種可能性,也是靈修之路上會遇到的體驗。我們通常無法了解,這條通往上帝寓所的道路是寬宏大方的,而走錯路也是旅途中的一部份。一旦我們意識到自己迷路了,我們就會再度找到我們的方向。迷宮的路徑也具有這種寬恕的精神。

評估你內心對一條筆直而狹窄路徑之預設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問問自己,在你的想像之中,「雅各的天梯」[1](Jacob’s Ladder )應該有多寬?我想在我們的心靈之眼中,它的寬度總是足以容人爬上。從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十九世紀英國詩人暨藝術家)令人驚嘆的畫作:「雅各的天梯」,畫裡這個從人間通達天堂的梯子,其寬度約與四線道的公路相同。梯子親切的飄動著,天堂、人間就這樣連在一起。人們手挽著手在上面輕鬆的漫遊,有人往上,有人往下。它傳達的是我們渴望去經歷到上帝的寬宏大量。

迷宮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寬廣而仁慈的路。它重新定義通往上帝的旅程:從一個自人間上達天堂的垂直觀點,變成一種所有人都在這條路上行走的平面觀點。垂直的路徑會使人掉進完美主義者的聯想裡;反之,平面的路徑所傳遞的訊息是,我們全部一起走在這條路上。

在許多宗教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朝聖」這個重要的儀式,信徒們無論如何也要脫離凡俗的地方,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神聖的中心。其實「行走迷宮」跟「朝聖」很類似,都是人類自發性的行為,當生活過得十分庸俗、無趣的時候,我們的潛意識就會不斷地提醒:「我們是不是被困住了?」「我們是不是忘記那條返回原鄉的路?」我們應該藉著「迷宮」這個朝聖的靈修工具,帶領自己進入內心深處,找回那股隱藏在自己身上的神聖力量,使我們不再迷惘,不再徬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在聖經創世記28章10-22節記載裡,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個梯子直立在地上,梯頂與天相連接,而上帝的使者就在梯子中上去下來。在本校降臨堂降臨彩繪玻璃下便有設計16組雅各天梯。

葉公超前董事長為校貢獻


葉公超董事長

葉公超 (1904~1981)
本校「公超樓」為表彰葉公超前董事長為本校的貢獻而命名,該樓建築經費為葉公超當年向美國募款所得興建,於1971年興建完成,及至今年二月為興建新建築而拆除該棟建築期間,該建築默默佇立於校園三十七年的光陰,陪伴多少莘莘學子渡過耕讀歲月,撫古思今,吾人當存無限感念,以下為葉前董事長的生平簡介。

葉前董事長乃英國劍橋大學畢業,被譽為「文學的天才,外交的奇才」,曾擔任駐英大使(1942~1949)、外交部長(1949~1958),期間參與1952年《中日和約》與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確立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國家安全與政治地位,1958~1961年擔任駐美大使期間,表現深受艾森豪威爾、邱吉爾、甘迺迪等西方領袖的肯定,但在蒙古國加入聯合國的問題上與政府當局持不同戰略思考,又因葉建議接受以不同名稱續留聯合國,而遭撤除駐美大使職位,在蔣經國擔任總統後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1978~1981),直到逝世為止。

1965年王長齡主教來台後,積極籌備新埔的創立,即邀請與教會關係友好的葉公超代表台灣聖公會擔任董事一職,葉公超在教育工作的投入上頗有淵源,早年學成歸國後先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英文,抗日期間擔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與外國文學系系主任 (1937-1939),來台後擔任外交部長期間,於1957年特別訪問梵蒂岡教廷,強調輔仁大學在臺復校之重要性,以獲得教廷的同意在台復校,擔任本校董事期間,更借重他在英美的友好關係為本校募款,並獲得「美國國際基金會」捐款,得到每年美金三萬元之捐款。
1970年四月本校創辦人王長齡主教因心臟病過世,葉公超獲推為代理董事長,當年六月吳舜文校長請辭校長一職,葉某與常務董事雷法章不僅透過吳舜文夫婿嚴慶齡代為勸說,在七月份吳舜文出國處理台元紡織公務之時,也到機場接送機,當面表達慰留之意,獲得吳校長首肯,續任至五年屆滿,而葉的代理工作也在第二任台灣聖公會主教龐德明就任後,交出董事長職位,完成使命。


上圖為拆掉「公超樓」的過程,本頁特此紀念葉公超前董事長為聖約翰所做的貢獻。
(特別感謝 機電所二年級 楊仲玄同學 提供此照片)

上海聖約翰大學創辦人施約瑟主教


古人今惜~ 施約瑟主教

施約瑟(Samuel I. J. Schereschewsky),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創辦人,於 1831年5月6日出生於立陶宛的一個猶太家庭,幼年時父母雙亡,由其異母的兄長撫養,就讀於猶太人拉比學校,經由閱讀希伯來的新約聖經而改信基督教,後到德國等地讀書,1854年移居美國,先就讀於長老會的賓州西部神學院就讀,因為不滿加爾文神學而轉到美國聖公會紐約總神學院就讀(上學期來校服務的Jered 目前也就讀於這個神學院)。


畢業後隨即追隨聖公會第一任中國佈道區文惠廉主教來到中國,他從離開美國到中國上海登陸的半年間,由文惠廉指導華語,直到上岸時已經能以華語書寫,施約瑟具有語言天份,由於他的成長背景,他能掌握希伯來語,德語,波蘭語,英語,俄語,希臘語,蒙古語,漢語等語言,他也是個影響深遠的聖經翻譯者,與長老會裨治文等牧師一同翻譯了新約聖經,後又獨立翻譯了舊約聖經,並將新舊約合併為”舊新約聖經”(又稱二指版聖經,本校去年重新印刷出版),並獨立翻譯公禱文,進教要理問答等宗教經典。


在成為第三任主教前,施約瑟已經待在中國十餘年的時間,1857年抵達上海後,於1862年被文惠廉派駐北京,同時兼任美國公使館的中文秘書,同時間開始翻譯聖經,1875年施約瑟即被詢及擔任主教一職,但是他以拙於行政,且志在學術工作為由拒絕,然而經過幾番的邀約與溝通,他以建立一所教會大學為條件,接受了主教的職位,這是因為他堅持一致的神學教育才能統一對華傳教工作的理念與策略,同時必須透過學校來培育中國牧職,並擔任在中國傳教的工作,將福音落實於斯土才是宣教的長遠之道。


1877年10月他在紐約天恩堂被按立為中國佈道區第三任主教,將在上海的度恩(Duane Hall)與培雅(Baird Hall) 兩男子書院合併其教職員生,校名原本要以傳說中曾到亞洲(印度)宣教的多馬為名,但是後以與異教世界會通與傳教特長的使徒約翰來命名,期待這所新校扮演將基督信仰落實於華人社會的角色,1879年復活節(該年為4月14日)成立了「聖約翰書院」(St.John College),並擔任首任校長。1880年11月遠赴武昌視察當地教務時,因為操勞過度中風,隨即返回上海,1882年卸下主教職務,離開中國到日本,雖然幾近癱瘓,四肢與口舌都失去效用,但是他仍用他清晰的頭腦與仍能運作的二隻手指,堅持繼續他翻譯聖經的工作,一直到1906年去世為止。


施主教藉由他通曉各國語言文字的專長,畢生翻譯聖經經典,為華人世界留下寶貴的精神遺產,他短短五年主教任內,最重要也最花費心神的事工就是籌建聖約翰大學,藉此繼續栽培當地的教牧人才,並成為在華宣教的思想中心,但也因此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學校開辦後一年,即在五十歲壯年時中風,造成他必須極為辛勞的渡過他往後二十六年的歲月,施主教獻身基督,造福後人的情操,今日細思,倍覺感念。